诸佛净戒难得闻,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说颂持亦如是,如说修行者更难。
佛教戒法有五戒、八戒、沙弥十戒、大比丘戒、菩萨戒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
通常我们对“戒”的了解就是:它是用来约束和禁止我们的身口意不造恶业。类似于行为规范。但是它的涵义却并不止于此。
我们平常时候的心,就像是野马一样一天到晚的乱动,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制服它。所以懂得调伏马的人会在马的嘴巴上套上马衔,就能把马降伏了。对于我们来说,那个能调伏心马,制止散乱放逸的马衔就是“戒”。
它能禁制我们先持身口不犯,渐渐的进而达到持心不犯。一开始的时候会很不适应,感觉束手束脚非常别扭。这是我们无始以来养成的散漫习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正过来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串习才能成就。
世上所有的习惯都是如此养成的。比如喝酒。第一次喝的时候,呵!真辣!甚至眼泪都呛出来了。一点儿也不好喝,人们怎么会这么喜欢它?随着一点点继续喝下去,渐渐就发现竟也和众人一样喜好上这口儿了。抽烟也是,第一次抽的时候感觉又辣又苦,呛的直咳嗽,抽完以后嘴里臭哄哄的一股烟油味。心想这是什么鬼东西,太难抽了!怎么会那么多人抽还戒不掉呢?接着抽下去,慢慢就发现真是真理啊!确实戒不掉了。这就是熏习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入行论》中讲的: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只要能坚持不懈的努力做下去,一切习气都可以断除改正。
《西游记》里孙悟空戴的紧箍咒,就相当于他皈依后观音菩萨给他授的戒。在他没皈依佛门之前,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也没能断除习气。这象征烦恼靠压制是不行的,佛比喻为“如石压草”,就是说靠定力压伏烦恼令不起现行。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究竟,不能根除烦恼。遂于后来受三皈五戒在取经途中,不断磨炼自己,渐渐持戒圆满。比喻行菩萨道,在自觉觉他过程中分分证断习气思惑微细无明,觉行圆满,究竟成佛。至此,紧箍咒(戒法)对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便消失不显了。
对于我们来说,随着持戒持的越来越好,心也不再像野马般乱动散漫了,逐渐的安静下来,并且使内心能够寂静,这就叫因戒生定。戒持的愈清净,定力就愈稳固,定力愈稳固,对佛法的思维感悟就愈专注,由此就能生发出智慧,这叫因定发慧。即佛在《楞严经》中所讲的:“佛告阿难,汝尝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由此可见持守戒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受三皈依相当于入学注册了学籍,“戒”就相当于所要学习全部内容的基础,也就是整个佛法的根本。《华严经》偈: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版权所有:圆觉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