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翻译赏析
浪淘沙①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②,
浪淘风簸自天涯③。
如今直上银河去④,
同到牵牛织女家⑤。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一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二十二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随即与柳宗元等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相继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检校"是加官的名称),兼太子宾客,在洛阳常与白居易唱和。
刘禹锡是中唐的进步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也是著名诗文家。他有不少诗篇讽刺当时腐败的政治,抒发自己被排挤的积愤,表现了要求改革的斗争精神。其诗风格雄浑、意境丰富,有些仿效民歌的作品更为清新活泼。他积极支持韩、柳的古文运动,反对写作"沉溺于浮华".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晓畅,说理文论证周密,深入浅出。着有《刘梦得文集》。
[注释]
①浪淘沙:原是民间的曲名。
②九曲:形容弯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指黄河漫长,夹带着大量泥沙。
③浪淘风簸(bǒ):形容黄河风浪很大,汹涌澎湃。 自天涯:从天边来,指黄河源长流急,如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④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⑤牵牛、织牛: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住在银河两岸。
[译诗]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奔腾万里,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如今诗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银河,同黄河一起去牛郎织女家中做客。
[赏析]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着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原载《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余冠英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附]
浪淘沙九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改创为诗题、词牌。此组诗当为作者后期之作,且非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九两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