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常识网

全面的与皈依有关的问答

发布时间:2023-03-15 21:05:51作者:圆觉经常识网
全面的与皈依有关的问答

1、什么是皈依?

答:皈依,或叫归依。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皈是回头、回归,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依,是依靠、依止。皈依,就是觉悟到今是昨非或感到人生苦恼,把我们的全身心托付、依止三宝。皈依,也指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

2、为什么要皈依?

答:生活在这个世间,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烦恼、痛苦和压力,内心很难宁静。求受皈依就是寻求精神的家园,以佛法僧三宝唯依止,做佛陀的学生,以佛陀的教导作为生活的准则,遵从佛陀的教诲,接受法师的指导,纠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和想法,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去除烦恼、痛苦和压力。

3、所皈依的对象?

答:所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关于佛、法、僧三宝的解释有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两种:

其一:佛宝,狭义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广义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乃至于金、银、木雕、泥塑等佛像都是佛宝;法宝,指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经、律、论三藏教典,是佛告诉我们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僧宝,是指由四个出家受了大戒的僧人所组成的六和僧团,所有的出家师父都是僧宝之一。

其二、按六祖惠能大师“自性三归”来解释,佛、法、僧分别代表觉、正、净三种道理。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翻译为中文就是“觉”,所以佛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的觉悟本性,觉而不迷是为佛宝;法是指每个人本性中的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是为法宝;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翻译为中文是“清净的和合众”,所以僧是指每个人的清净自性,净而不染是为僧宝。

初学佛者,一定要从前面的那一种三宝入手,通过外在的佛像、经典、僧侣来启迪我们内在自性的觉、正、净。

4、佛法僧为什么称为宝?

答:因为佛、法、僧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能使众生断恶修善,能帮助众生去除精神上的痛苦而获得快乐、幸福,极为尊贵。大家能够皈依三宝,拜佛、闻法、亲近高僧是因为多生累劫的善根、善缘,不是金钱所决定的,佛法僧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就如同世间的无价珍宝,所以把佛法僧称为宝,是真正的皈依处。

5、皈依有什么功德利益?

答:皈依三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从现实来讲,是给我们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美好的家园,让我们的精神有了一个寄托之处,可以净化我们心灵,提升我们道德修养,改善、和睦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皈依三宝就种下了解脱轮回的种子,命终之后得生善处,不堕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据《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讲,如果真心皈依三宝,将有三十六位善神日夜卫护,使您获得吉祥、幸福。

另外,有的寺院或内有寺院的景区,凭皈依证可以减、免门票。当然,如果以此为目的而来皈依,其出发点是错误的。

6、信仰佛教必须皈依吗?

答:信仰是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皈依与否也是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佛教的寺院是开放的,不皈依也可以去烧香礼佛;佛教的经典是公开发行的,不信仰佛教也可以阅读。佛教欢迎所有有情众生信仰佛教和来寺院皈依,但不会强迫任何人信仰佛教和皈依。

但是,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如果不皈依而信佛、学佛,就如同学校的旁听生,竟管也能学到东西,但是是没有学籍的,得不到身份的认可。

7、我对佛教有好感,也拜佛、诵经、尊敬僧人,但没皈依,算是佛门弟子吗?

答:不算,只有皈依三宝了之后才正式成为佛门弟子。想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须皈依的,正如入党需要宣誓一样,这是从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受持三皈,这不仅是表达自己将三宝作为人生依赖的愿望,从信仰的角度来讲,由此也能获得三宝加持,获得幸福吉祥。

8、除了皈依三宝之外,还需要皈依其他的吗?

答:皈依三宝就可以了,不必再皈依其他的了,因为佛、法、僧三宝足以指导我们成就圆满的人生,获得幸福快乐。而且,其他教派的教主、教典、教徒以及天魔、鬼神、邪师等都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归依处,所以没有再向他们皈依的必要。
另外,藏传佛教中除了皈依三宝之外,还需皈依上师,这在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地方,大正藏里佛所说的所有经典中也没有“皈依上师”的语句,按理讲,上师也是属于僧宝之一,所以皈依三宝就可以了。

9、皈依三宝之后,可以信奉其它的宗教吗?

答:皈依佛教之后,是不允许信奉其它宗教的。因为在皈依的条文中要求皈依的人要“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对于其它宗教,我们可以尊重它,与异教徒彼此尊重、和谐相处。至于皈依,则应该皈依究竟圆满的佛教,不应该舍好求次。

10、皈依三宝之后,可以看其它宗教的书籍吗?



答:皈依之后,首先是学习佛教的基本规矩和礼仪,然后研读三藏经典和历代高僧大德的着述,树立正知正见,在对佛教的教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了之后,完全可以阅读其它宗教的书籍,通过比较,相信您会发现佛法的伟大、殊胜之处,绝非其它宗教的道理所能比拟。

11、在皈依的时候,能否只皈依三宝中一宝或二宝?

答: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佛法僧是构成佛教的三因素,缺一不可。佛陀当初在鹿野苑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并为他们讲苦、集、灭、道“四谛法”,是佛教成立的标志。佛陀为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比丘为僧宝。如果只皈依三宝中的一宝或二宝,这样的皈依是不完整的,表明您尚不完全信仰佛教,说明您成为佛教弟子的条件尚不成熟,可以暂时不皈依。

在清末、民国时期,有个别的在家居士,自认比出家僧人强,认为僧人不值得皈依,自称“二宝居士”。这是不如法的,因为佛法之中,三宝是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纵观古今中外,佛法高深如维摩诘、胜鬘夫人菩萨居士等,实修实证如傅翕、庞蕴全家,权势富贵如频婆娑罗王、梁武帝等国王君主,辈份如佛陀之父净饭王,文采李白、白居易、王维、苏东坡等大文豪,这些大德居士没有谁自称是“二宝居士”的。自称“二宝居士”者,是贡高我满的表现,也忘记佛法是由僧人结集成为经典然后流传下来的恩德,也是对自己自性中具备“清净僧宝”的否定。真是佛弟子的话,如果觉得僧人素质、道德低下,大可以出家现僧宝像来振兴佛教,而不是自称“二宝居士”。

12、只有给我们主持皈依仪式的皈依师才是我们的师父吗?

答:皈依之后,所有的出家僧人都是师父,因为我们皈依三宝中的“僧”是指僧团,而不是某一位法师。严格意义上讲,一位出家僧人是不能称为“僧”的,四位以上的出家僧人才能称为“僧”。主持皈依仪式的皈依师只是“僧”的其中之一,他代表佛教僧团主持皈依仪式,在佛前证明、接受、指导您的皈依,当然对接引自己入佛门的师父礼当知恩报恩,对僧众当至心恭敬随力供养。

13、在这座寺院皈依之后可以去别的寺院吗?

答:完全可以去,因为佛教是一个整体,不能存在山头主义思想,不能拉帮结派搞小集团,所有的寺院都是皈依弟子们精神家园,凡是佛教寺院都可以去礼佛上香和参加宗教活动。至于其它宗教的活动场所,不去最好。

14、可以多次在不同的法师前重复皈依吗?

答:可以通过多次皈依来强化、提升皈依的信心,但不要错误地以为皈依次数越多功德就越大,皈依的功德来源于内心对三宝坚定的信仰。也不要以在很多高僧、名僧前受皈依为炫耀的资本,如果对三宝有虔诚和坚定的信仰,一次皈依也就够了。

15、皈依之后必须吃素吗?

答:皈依的条文中只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徒众”,没有规定皈依之后必须吃素。众所周知,素食不但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佛教提倡吃素。如果因为生活习惯不能做到素食的,孟子曾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话语,所以建议皈依学佛之后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专为我而杀。

16、皈依之后可以结婚吗?

答:皈依只是信奉佛教,成为佛教的在家弟子,不是出家弟子,所以皈依之后是可以结婚,佛教不会干涉的,不存在因为皈依佛教而影响到您的婚姻和家庭的因素。因为佛教是劝人为善,教人善待他人,受持皈依之后反而能促进您的婚姻和家庭更加美满、和谐。

17、自己皈依三宝,而家人信仰其它宗教,应该如何相处?

答:佛教是提倡包容、和谐的宗教,对一切有情众生都要用慈悲心善待,对自己的家人,不管他信不信仰宗教,也不管他信仰什么宗教,都要真心善待,千万不要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影响到家庭关系。信仰佛教者,更应该比为信仰之前做得更好,先不要想到去改变家人的信仰,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家人,潜移默化,让他们体会到信仰佛教的人就是好。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交流彼此宗教的道理,让他自动放弃原来的信仰,决不可强迫改变他人的信仰。

18、皈依之后每月或固定时期需要向寺院缴纳会费吗?

答:皈依时,寺院要向皈依者颁发皈依证书,寺院要收取皈依证的工本费;皈依之后不需要每月或固定时期向寺院或个人缴纳会费。当然,到寺院进香、捐功德款、供养僧人,这些都是取决于自愿,佛教不搞摊派,更不会向信众索要财物。

19、皈依师的资格是如何认定的?

答:主持皈依仪式的皈依师一般都是由寺院住持担任,如果住持有事务不能主持皈依仪式,一定都是委托出家、受戒多年,无论是对佛法的学习和修证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堪为人师的法师代替,不会随便找个人草率对待的。而且,在家居士是没有资格担任皈依师的。

20、皈依者的法名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答:一般在皈依的时候,会给皈依者取一个具有佛教气息的法名。常见的前面一个字是代表皈依的辈分,后面一个字一般都是您名里的一个字,如果您的名中的字不合适,也有可能会另外给您一个字。当然,如果有缘的话,师父也可能会不按辈分,给您取一个很有个性的法名。

皈依按字辈取法名,决不是有私家收徒拉小集团的目的,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皈依师的宗派和法脉传承,各个宗派或法脉都各自的字辈流传下来;二是改一个具有佛教气息的法名,可以给皈依者在修学的道路起到鼓励、鞭策、警醒的作用。

21、皈依的居士能姓释吗?

答:皈依的在家居士,法名是不会更改您原来的姓氏,也就是说在家居士是不能姓释的。释是出家僧人法名用的姓,来源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个字。中国僧人姓释始于东晋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倡导:“佛以释迦为氏,今为佛子者,宜从佛之氏,即姓释。”佛在《增一阿含经》中也告诉门下弟子:“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由经文可知,没出家的皈依居士是不能用“释”为姓的。

22、可以代替他人皈依、或者遥受皈依吗?

答:皈依的完成,首先是在自心中对三宝有信仰,愿意皈依三宝,并懂得皈依的意义,然后由僧人主持举行皈依仪式,迎请诸佛贤圣降临坛场证明皈依功德,以庄严的仪式让受皈依者对三宝生起坚固的信心。

如果别人不信佛,代替他皈依也毫无用处的。但是,在民国时期的印光大师曾有过通过书信收皈依的先例,但是印光大师决不是草率了事,在《印光大师文钞》中他告诉受皈依的人:“汝人在数千里外,遥祈受皈。礼宜预于三日前,朝暮志心礼佛,或二十四,或四八,或百八若干拜,以忏宿业。至本日清晨,即于佛前礼拜毕,自宣我弟子某某,遥禀吾师印光之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从今以往,乃至寿终,决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典籍,与外道徒众,一顶礼。如是三说,三顶礼。再拜若干拜,即已。”

所以,我们不提倡代人受皈依或通过书信、电话、网络归依,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还是请到僧人处接受皈依,即使举行简单的皈依仪式也是好的。

23、皈依有些什么条件?

答:《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条规定:“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依师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须填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另外,患有精神病者,以及神志不清者,不能皈依。

24、皈依之后有些什么要求?

答:凡受了皈依的居士,要自觉维护佛教形象,不得看相、卜卦、划水治病、装神弄鬼等,不得和邪教、外道厮混。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尽量参加佛教的集体活动,积极学习佛法知识,不得信奉邪说异端,不得借修寺庵之名,串门化缘,骗取钱财;不得在寺院僧人之间拨弄是非,造成僧团不团结。要尊敬父母师长,和睦家庭,敬老护幼,团结邻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5、在正授皈依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答:有。据圣严法师所着的《戒律学纲要》中讲: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

26、皈依之后,皈依者的称谓是什么?

答:皈依之后,佛经中把皈依者男的称为“优婆塞”、女的称为“优婆夷”。优婆塞翻译为中文就是近事男,义为亲近奉事三宝的男性;优婆夷翻译为近事女,义为亲近奉事三宝的女性。

僧人一般把皈依者称为“居士”,居士对僧人则自称“弟子”或“三宝弟子”,居士相互之间则统称“师兄”,但无“师弟”、“师妹”的称呼。

27、皈依之后要遵守哪些戒律呢?

答:皈依之后,除了要遵守“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终不皈依外道邪说;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外,佛教还提倡皈依弟子要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条戒律。佛教五戒,其内涵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完全一致,不杀生是为仁,不偷盗是为义,不邪淫是为礼,不妄语是为信,不饮酒是为智。五戒是做为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准则,遵守此五戒,下一世还能得人生,这一生也能得到五种善报:不杀生得健康长寿报;不偷盗得财物富饶报,不邪淫得爱人忠贞报,不妄语得真实信用报,不饮酒得聪明智慧报。所以,要想得到圆满幸福的人生,请受持佛教五戒。

佛教是非常人性化的宗教,对有些暂时还遵守不了的戒律,比如不饮酒这条戒律,因为工作应酬的需要不能遵守,是可以选择暂时不受持这一条戒律的。也就是说,对五戒中的某一条戒可以选择受持或者不受持。能够五戒全受是最好不过,受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四戒名为多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三戒名为半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二戒名为少分优婆塞(夷),受持其中的一戒名为一分优婆塞(夷)。

28、能具体说说五戒的内容吗?

答:对于五戒的内容,简要说明如下:

不杀生:即不得故意杀死人和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杀父母、杀老师、杀圣贤的罪最重;其次杀人也构成重罪;杀动物的罪相对为轻。对于家里的蟑螂等害虫,以驱走为宜,如果误杀,当替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不偷盗:凡是有主之物(包括集体、公有财产),未征得物主的同意,不得故意盗取、骗取、强夺、霸占、吞没、偷税或变相据为己有。构成重罪的是盗取或占有财物的等值金额够所在国家的法律判处死刑。

不邪淫:除了夫归之间正常的男女关系外,不得与其他任何男女发生性关系。当今社会的卖淫、嫖娼、包二奶、当第三者,都属于邪淫范围。邪淫的罪过,分为三品:与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为上品罪;与夫妇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为中品罪;与自己的妻子于非时、非道行淫者,为下品罪。

不妄语:不妄语包括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四个范畴。妄语是说反话,不是言是,是言不是;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两舌是挑拨离间,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恶口是毁谤、攻讦、骂詈、讽刺、尖酸、刻薄语等。绮语是花言巧语、诲淫诲盗、情歌艳词、说笑搭讪、南天北地、言不及义等言语。受了五戒的人,皆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语,不得故意说以上四类言语。妄语之中,出于欺骗的目的,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自称已证圣果圣法,以及妄说见佛、见菩萨、见鬼神等,这些名为大妄语,罪过最重。

不饮酒:不得故意饮酒、吸食毒品和麻醉药物。酿酒虽然不伤生害命,饮酒也不犯法,酒却最能使人犯罪,由于酒精的刺激,可以骂人、打人、杀人、强奸、放火。因为饮酒之后可能导致罪恶行为的产生,为了遮止因饮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恶,所以佛教制定不饮酒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圆觉经全文

  • 圆觉经讲解

  • 圆觉经常识

版权所有:圆觉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