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慈经》,就是修炼慈悲心,培养无我利他的精神,从慈悲自己开始,进而拓展到宇宙万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慈悲心、如何以慈心待人接物呢?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悲心利他
在一生中,除了一些无足轻重的过客,遇到的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帮助自己、有恩于自己的人,即贵人;另一种就是给自己挫折、伤害自己的人,即“小人”。
对于贵人,我能以德报德,别人有恩于我一分,我会回馈十分,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我只能以怨报怨,总是不能用宽容慈悲的心原谅那些过去,原谅曾经不愉快的过往。
修习《慈经》后,我突然感悟到,我这样做其实不是不原谅对方,而是不原谅自己,总拿过去的事情来伤害自己。
进一步思维,我还要感恩这些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跨越提升的机会,所谓“小成就靠朋友,大成就靠敌人”,对方让我难受的同时,也是在鞭策我,让我铭记世事无常,让我不断激励自己提升境界,继续前行!
二、以智慧处世
学会用慈心处世,并不是一味地懦弱,无原则无底线地忍让。慈悲不是一种放纵,缺少智慧的慈悲,可能会有副作用,《农夫与蛇》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农夫救了蛇,蛇却令他失去了生命。
所以慈悲并不意味着要牺牲自己,更重要的是寻找自利和利他的平衡,认识到自利利他是一体的。
要想学会慈悲,首先要对自己友善,学会自我关怀;其次才是不要伤害他人。所以,慈悲与智慧是永远不能分开的,要在佛法正见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践行慈心。三、以和乐生活
如何以慈心处理好人际关系,《慈经》告诉我,要消除敌意,放下对立,保持平和,进而愿一切众生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因为敌意,让人与人之间无形中建立一道名叫“防范”的墙,让我们感受到人情冷漠,让自他双方都紧张兮兮的,这样活得何其辛苦!只有放下敌意,用佛法智慧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才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心情才会愉悦,才会和乐生活、健康长寿。
四、以恭敬待人
以恭敬心、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不论高低贵贱,都要同等对待,无有分别。去年春节我读了《佛陀传》,曾经无数次被佛陀那种高尚的品格感动得落泪。对于多次陷害自己的提婆达多,佛陀同样是以德报怨,以宽宏慈悲的心原谅他。佛陀说:嗔怒似火,平静如水,一念是魔,一念是佛,贵在一念。这就是佛陀的处世态度,上至王侯下至百姓,佛陀皆是彬彬有礼、毕恭毕敬。佛陀的一言一行,无不是给世人做出的开示,给我树立的榜样,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所以,在人生大道上,我愿时刻观照自己、检讨自己,不断修炼慈心,让它变得清晰、强烈、稳定!我愿追随佛陀智慧的脚步,所言所行所想都模仿佛陀的品质,做到对待一切众生,都能真正地奉献自己的慈悲!
版权所有:圆觉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