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孟春尔齐临习放生池碑(原创)
此碑帖余爱不释手,但神心不济临写差距甚远,惭愧惭愧。~吕先生
附:原碑帖欣赏:
颜真卿纪念馆收藏1983年版碑帖·沙孟海题
第一部分:
《放生池碑》又称《天下放生池碑铭》,著录首见宋苏轼《苏轼文集》。据宋王象之《舆地碑目》称:“此碑旧在湖州文宣王庙,后移入鲁公祠。原刻已佚,现存留元刚《忠义堂帖》者,仅《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题恩敕批答碑阴记》二帖。”
《放生池碑铭》,颜真卿撰于乾元二年(759年)冬,时51岁。颜真卿《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记:乾元二年(759年)冬月,颜真卿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任上,肃宗命左骁卫右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庭玉诏,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始于洋州兴道县,终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凡81所。自书绢写碑铭一本。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奏乞。考虑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又“擘窠大书一本”。
至大历八年(773年)在湖州追立时,颜真卿已经三书其文。至大历9年7月27日又书铭《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书题恩敕批答碑阴记》,并立于骆驼桥东,时年66岁。
该碑延续了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特色,点画更为精到,以正面示人,略显清秀,极具个性。后世评其楷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
米芾临颜真卿放生池赞:楷正而端方,维颜之长。轩昂而自善,维米之体。多嗜而博爱,故能有其态。略迹而取神,故不没其真。是曰唐放生之碑。作者书之,能者摹之。
江阴之王,畀我储之。五御既调,又日驱之。於虖后生,谁能如之。 ——鲁公门下客 辑第二部分:湖州白鹤山与颜真卿《天下放生池碑》
欣赏那些精美的书法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那些书法离今天的时代已经非常久远,多亏了石刻的碑文,它们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有的固然残缺不全,但是,它们却为保存那些书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看过西安的碑林,你一定会有一种天外有天的感觉。你无法想象,我们的祖国有如此悠久的书法艺术。
湖州旧有白鹤山,此山位于湖城西北与长兴交界处,山上产石料适合做碑版。据崇祯《乌程县志》记载:“白鹤山在县西北26里,其岭与长兴分界。山石精好,可为碑版。《江东记》云,员丘山石精好,不谢,吴兴即此。《吴兴记》谓,乡人姚诊化白鹤游此因名。”关于白鹤山石料做碑文的记载见于颜真卿《天下放生池碑》,而当年《天下放生池碑》所采用的石板,就是来自于白鹤山。湖州骆驼桥边旧有放生池,颜真卿公元774年任湖州刺史时曾撰《天下放生池碑》《碑阴记》。《碑阴记》记载:
州东有苕霅两溪,溪左有放生池焉,即我宝应元圣文武皇帝之所置也。州西有白鹤山,山多乐石,于是采而斫之,命吏干磨砻之,家僮镌刻之,建于州之骆驼桥东。盖以抒臣下追远之诚,昭先帝生成之德。额既未立,追思莫逮。客或请集先帝所赐敕书批答中诸字,以缉而勒之,真卿从焉!
别小看一个放生池,那是经过皇帝批准的。当年,唐肃宗命左骁卫左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庭玉等人,奉宣于天下州县临江带郭处各置放生池。大江南北共计有81处。湖州骆驼桥边所置放生池便是“临江带郭”81所之一。当年,颜真卿为了撰写碑文,不惜花私俸购买石材,并且求皇帝赐额,充分体现了颜真卿对放生池的重视。
建一个放生池,让几条本来要成为盘中餐的鱼儿重新回归自然,在今天看来实是非常小的小恩小仁的事情,可是皇帝却大做文章。苏轼曾经评论颜真卿此举在于规劝。苏轼《题鲁公放生池碑》云:
湖州有《颜鲁公放生池碑》,载其所上肃宗表云:“一日三朝,大明天子之孝;问安侍膳,不改家人之礼。 ”鲁公知肃宗有愧于是也,故以此谏。孰谓鲁公区区于放生池哉?
肃宗皇帝后来批答,御书云:
朕以中孚及物,亭育为心。凡在覆载之中,毕登仁寿之域。四灵是畜,一气同和。江汉为池,鱼鳖咸若。卿慎微盛典,润色大猷。能以懿文,用刊乐石。体含飞动,韵合铿锵。成不朽之立言,纪好生之上德。唱而必和,自古有之。情发于中,予嘉乃意。所请者依。
肃宗时代,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年代,放生的行为正是迎合了这样一种需要。宋代王十朋就有诗云:畏死贪生物我同,仁心要在扩而充。江湖鱼鳖知多少,尽在恩波浩渺中。 ( □圣 昌 来源:湖州晚报)
版权所有:圆觉经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