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古代的放生文化
放生池禁捕鱼虾(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放生飞禽(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近日,女子在广东公园内放生毒蛇一事引起大众的关注。虽然这种做法颇欠考虑,但放生这一习俗却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在华夏大地上存在了。
《列子•说符篇》记载赵国邯郸城民众在正月初一贡献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每每都会厚赏民众后,将斑鸠放生,以显示诸侯有好生之德。西汉时期在正月初一有放生鸟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追捕而藏到一个井中,藏好后有几只鸟飞到井边栖息。追兵看到井边有鸟就不怀疑刘邦藏在里面。刘邦躲过此难,就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放生鸟类,以示不忘救命之恩。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放生活动与汉族原有的放生习俗混合在一起。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颖曾经在江浙一带向沿海的渔民宣传放生思想,当时许多渔民受他的影响,舍扈梁63座为放生池,对这一带的民俗影响很大。隋唐时期,素食制度在全国普遍流行。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佛教的内律规定,在万物生长迅速的三个月里,佛教徒要居寺修行,避免外出,以免伤害生灵。中国佛教徒的安居时间一般是从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出土的敦煌文书表明,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结夏安居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这对护生非常有利。
在佛教的影响下,放生和护生的观念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一些信佛的封建帝王大力提倡放生和护生。《魏书•释老志》曾记载:北魏延兴年间,退位的魏显祖拓跋弘在猎鹰的过程当中,擒获了一只鸳鸯,它的伴侣虽未被擒,却绕着它悲鸣不舍离去。拓跋弘就下令将那只鸳鸯放生。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特别崇尚佛教,自己终生素食,并大力推行素食,可以说对中国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唐代统治阶级也大力提倡释门的护生观念。唐肃宗在乾元二年的时候曾经颁布圣旨,在全国81个地方设立放生池,蓄养鱼虾之类,禁止人们捕捉,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还为这些放生池专门书写了碑文。宋真宗在天禧元年曾下诏重修天下放生池,并禁止在淮州郡淮水上下五里内捕鱼。还有一些帝王是因为大臣的上谏而放生。史书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曾派宦官到江南捕捉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遭到汴州刺史倪若水上疏谏止。玄宗下诏嘉奖倪若水,赐给他40匹绸缎,并把捕来的鸟全部放生。宋徽宗也喜好驯养禽兽以供赏玩,宣和年间,宫里设有“禽苑’,专门笼养四方上贡的珍禽异鸟,是一个飞禽公园,后来为谏臣所劝止,宋徽宗将这些飞禽全数放生。
民众更是放生的主力军。自唐代以后,民间的放生活动非常流行。民间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一般集中在岁末、结夏安居等日子里举行。放生的地方,一般都选在天然湖泊或江河。届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放生之地,举行隆重热闹的放生会。
《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是这样描述南宋时佛诞节在西湖举办的一次放生会的盛况的:“府主在西湖上放生亭设醮祝诞,圣寿作放生会,士民放生会亦在湖中。船内看经、放生,游人湖峰上买飞禽、乌龟、泥鳅放生……”西湖放生会的规模较大,最多时有数万人参加。版权所有:圆觉经常识网